社群行銷沒別的,就是想梗及跟使用者對話而已 | 社群經營 | 數位宅女

medium_7910370882

最近打開電視,可以發現連媒體也吹起社群行銷風,不只在節目進行時在對底下跑馬燈置入觀眾的臉書大頭照與留言,更報導許多關於 FacebookLine 等社群媒體做行銷與電商的相關報導,另外,坊間也有許多教人如何透過社群來教人做企業與個人的品牌經營。不過在上了許多關於數位行銷工具、顧客取得、社群媒體操作等相關課程後,發現其實社群行銷沒別的,就是「想梗」及「跟使用者對話」而已。


想梗


PTT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上你最想看到什麼訊息?大多數的人都會回答說「好看、好笑、好玩、放鬆心情、發洩情緒」的訊息。因為社群媒體本來就是由人所組成的,舉凡人有興趣的都是社群經營的重點,不管是哪個社群媒體都一樣。這也是為什麼「XXX經典語錄」、「那些電影教我的事」等粉絲團可以有這麼多人按讚與轉分享的原因,光是做簡單明瞭的「內容整理」,一句經典台詞、一段經典語錄等文字搭配圖片就很梗,就具備了分享的價值。


梗在哪裡呢?有人說梗是妙手偶得的,只能靠平日敏銳的觀察力來訓練。以下提供兩個簡單小方法給大家參考:


1. 觀察臉書的「即時動態」:有時候不需要刻意去觀察自己網站、粉絲團的數據分析,去查看哪篇貼文或圖片最有人氣,觀察自己臉書的「即時動態」,看一下朋友的貼文都分享什麼樣的內容,而在臉書的機制中,分享比回應與按讚重要,愈多人分享,曝光比率愈高。


2. 觀察 Yahoo!奇摩的熱門關鍵字與 PTT 熱門看版的標題:查閱現在大家都在搜尋什麼內容、討論什麼話題。


跟使用者對話


除了想梗外,更重要的就是「跟使用者對話」,很多粉絲團都會在貼文中小編來小編去的,但其實要用「真人小編」去和使用者對話是相當困難的,一來不夠親切,二來不夠有趣。不過當「真人小編」變身成為具有記憶點的「虛擬人物」後,就不一樣了,像是我是馬克、彎彎、恰爾斯、翻白眼吧!溫蒂妮小姐、Cherng’s 等粉絲團,都是透過性格獨特、形象分明的「虛擬人物」,運用簡單的四格漫畫、趣味的文字插畫與使用者對話,為大家找尋生活中的小確幸。


而創造「虛擬人物」的過程,就像是拍電影一般,設定整體主軸、確定目標客群、編寫腳本內容、規劃人物角色,拿我是馬克舉例而言,整體主軸是闡述上班族的心聲、目標客群是 20~45 歲會上網的上班族、腳本內容是上班族的生活大小事、人物角色則是平凡上班族馬克與他的同事及上司。社群行銷的重點永遠都是「社群」而非行銷,抓住了社群的心,才能抓住行銷的點,透過虛擬人物的輕鬆互動,更能做具趣味性的社群交流。


不過問題來了,想梗與創造虛擬人物跟使用者對話,對於社群行銷有什麼幫助呢?我想要賣的是自己的商品,這樣的操作有用嗎?對於想要賣商品與經營品牌的店家來說,就像上一段所強調的,社群行銷的重點是「社群」不是行銷,任何品牌都不適合直接在自己的社群上做推銷,因為社群的重點是聚集對同一個主題有興趣的人一起對話,發覺這群人的需求、為他們解決問題。想梗及創造虛擬人物,只是為了吸引這群人而已,人來了、人多了才有辦法做社群行銷。

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