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商發名人講】瑞典時尚產業的創新歷程之六(總結) | 時尚生活 | 時尚客座編輯

bb1.jpg


時序進入2010 年,瑞典時尚產業的創新來到一個慢步時代。沒有大的事件, 安靜而舒緩,這其實是在為下一個巨大跳躍儲蓄體力。

巨大跳躍是什麼呢?指的是時尚,或是穿著打扮,要為人類的最高使命「基因的進化」服務,時尚要協助虛弱的人類,往人機合一的新生命體方向推進。


誇張的預測嗎?可能是吧!不過這樣的推論是有明確的產業軌跡可以印證。

2010年開始,瑞典時尚產業展開了去中心化的進程。傳統瑞典品牌,都是以女裝開始,發展至女用配件,然後拓及男裝與男用配件,這種單一品牌可以滿足一位消費者所有需求的模式,我們稱之為(品牌)中心化。當然,中心化也有地理上的意義,比方四大時尚之都就是時尚產業很清楚的例子。以瑞典來說,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區到南島區,半徑不超過三公里的蛋黃區,就是瑞典時尚的中心。去中心化,在品牌上,指的是以配件為核心的品牌,如春雨後繁花盛開般猛烈地出現在市場上。有如彩色襪子 Happy Socks、 超級(內)褲 Frank Dandy、 鞋子 Rokin、 Gram、背包、 香水 Byredo、 雨衣 Stutterheim與手錶Daniel Wellington。


去中心化,在地區上,所表現的是西邊傳統的時尚之都布洛斯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推出自有品牌 Oscar Jacobson 並往首都挺進,開了連鎖門市,並得到文化人士的推崇。去中心化的最大意義,其實並無法單獨解讀,要跟下面的訊息一併討論。


Marlon-Teixeira-Bjorn-Borg-Campaign-2014-002.jpg

 

2014 年 H&M 與 Alexander Wang 推出的跨界合作系列,主推運動風未來感,使用大量的人造材質,這個系列大家看見的都是媒體的熱度,到處搶購的銷售佳績以及那另人不忍釋手的美好單品。但若我們再往裡看去,不論是Alexander Wang 或是H&M,都在有意或無意之間, 以行動符合了上篇文章所提到的「從光譜的最左端-重視人性與哲思的福利國理念,一大步跨到光譜的最右端-強調科技與機能的超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。」更重要的是,這樣一種強調速度、力量、最佳化的方向,告訴我們的是,一個略為悲哀也無法逃避的未來: 時尚潮流正在往人機合一的新生命體的江海奔去。

 

這樣的未來,對時尚產業與電子商務的意義為何?

在美學上, 纖瘦已經是過去式,豐滿曲線、強健肉體才是未來十五年的強勢美學標準。在色彩上,黑白成為主流,因為無塵室的視覺需求,因為色差的最低值誤差,因為人心對未來世界黑白的心理預測。

在外觀上,流體力學是線條主流, 彷生設計是造型聖經。

在材質上,PET 普及化,電子零件比如 LED 與布料結合,最核心的是

晶片植入服裝中,組成次世代時尚,而衣服終究成為物聯網(IoT, Internet of Things)的一部份。

 

時尚不再僅是我們展現自我、社會階級與意識型態的工具。

時尚成為我們了解環境與自身變化,並即時作出反應的工具。

 

我們可以清楚看見,衣服與人體將不再有區分。

衣服,將會收集外部訊息,保護主體,協同其它器官做出回應。

衣服,將不再有定型與定性,隨著時空,它可以伸高鞋跟、充氣鞋墊、全身加溫或是打開安全氣囊。


Marlon-Teixeira-Bjorn-Borg-Campaign-2014-003.jpg


2015 年瑞典時尚品牌 Björn Borg最新的廣告為 “Flirtyal Reality”,廣告裡一對情侶中總是多了一個機器人,三者一同運動一同逛街一同膩在床上,你以為這是個笑話,但看看身旁有多少情侶,中間總是帶著兩具機器人。

 

於是我們知道已經在路上了,於是瑞典風起雲湧的配件,去中心化的意義也彰顯了,在中心品牌無法一次達到未來的前題下,每一個時尚配件加入一組晶片,合起來就是那個將我們推向人機合一新生命體的「未來時尚」。


十五年之後, 我們再回頭看這篇2015年如夢語般的評論,會發覺很多預測都是多年歷史了。



本文作者:cacao 可口雜誌發行人 Max Wang
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