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商發名人講】瑞典時尚產業的創新歷程 | 時尚生活 | 時尚客座編輯

這篇文章的緣起,相當特別,本來是為了某個行銷合作前去瑞典女性運動時尚品牌 Casall 開會,會後與其擁有者Carl-Axel Surtevall打招呼,意外地談得十分投緣 (部份原因是他與台灣有相當深遠的關係,早在80、90年代,就與從事紡織業的父親到台灣採買原物料了),在一個多小時的聊天中,從Casall品牌的北歐女性形象與兩性平權話題談起,到OEM與全球化的發展,再論及瑞典時尚產業的興衰與創新歷程。最後話題一轉,進入台灣時尚產業的現況,其困境與可能的解決方法。於是有了以下相當值得參考的文字。


Casall_Sculpture2

 

瑞典紡織時尚產業的歷史

Carl說起了這段古老故事,他說瑞典西南方布洛斯城 (Borås)的興衰便是瑞典紡織時尚產業兩世紀之縮影。1834年,瑞典第一座紡織廠就是在這座小城建立的。


瑞典紡織產業的快速發展,還是1870年之後的事情,那時美國藉由南方農奴成就其棉花霸主地位,將其低價棉花源源不斷輸入歐洲;同一時間,瑞典國內鐵路大量鋪設,讓美國棉花可以直接從瑞典西岸之哥德堡港口,快速運抵布羅斯城。 幾個因素縱合起來,才造就了瑞典紡織產業的黃金年代。布洛斯城從1870年一個居民3000人,僅有著個位數紡織廠的小鎮,成長為總人口 38000人、 243間紡織廠、雇用員工 12000人的紡織大城。 如是美況持續發展,到了1960年,紡織產業差不多已成為布羅斯城惟一工業,雇用全城三分之二的人口,達於極盛。

 

然後,某個微小同時也巨大的變動開始出現在這紡織大城: 1960、70 年開始,瑞典放開國外紡織品進口限制的閘門,時尚工業於焉急速發展,並逐漸嘗試將生產製造外包給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 (在當時指的是葡萄牙), 於是國外紡織品進口量成長,瑞典時尚工業成長,惟獨瑞典本地的紡織產業反向急速萎縮,1980年代,終於到達了一個存亡的策略轉換點,不幸的是瑞典選錯了策略與方向,20年之後,瑞典紡織產業終究敗亡。當然,這並不代表,布洛斯城或瑞典已經完全沒有任何一間紡織公司了,只是那種傳統定義上的紡織產業或是紡織產業群聚已不存在,現在的瑞典紡織公司,都是專注於那些不容易與紡織品連想在一起,比方醫療級織品、汽車內裝布品等與時尚產業無關的產品之上。


Casall_Sculpture3 


80年代錯誤的策略轉折點

1980年,歐洲勞動力成本上昇,不僅瑞典甚至連義大利紡織業也同樣面臨了產業外移的困頓,在這個策略關鍵點上,瑞典採取了降低成本的方法,義大利則選擇了建立品牌之途。

 

瑞典紡織產業開始在產品設計上進行成本縮減,先是這邊少一個口袋,那邊少一個扣子,接著拿掉一些美好裝飾,但產業仍不見起色,於是瑞典業界再進行更壯烈的成本降低,使用次級原料,不成,再縮小生產線,亦無效,最終還是走到了裁員關廠一途。產業於是逐漸壞死,消費者的胃口也完全倒盡。

 

義大利,走的則是一條不同的路,他們開始打造 “Made in Italy” 的品牌,將人力物力全數投入,靠著研發與設計,逐漸地打造出品牌神話。 80年義大利的紡織品,在行家的眼中來看,也僅是與瑞典不相上下,但是到了90 年代 “Made in Italy” 卻成了所有消費者心中的頂級商品。


本文作者:cacao 可口雜誌發行人 Max Wang

我要留言